「光棍節」每年11月11日是中國的特殊節日,既然有了情人節,理當也該來個單身節慶。兩個人終於一起的確值得慶祝,不過單身也不必悲傷,只要能活出最好的自己,感受每每的當下,那即是件美事,體會快樂這件事,不是得要兩個人才被允許,有時就算身邊有個人不也會覺得有寂寞的片刻嗎?於是,單不單身,寂寞不寂寞,似乎不該是以人數來定義,其實可以自己來決定。
你是否曾經覺得在電影院窗口說出:「xxxx第幾場 全票一張」是一件比起在紅毯那端大聲對另一個人說出:「Yes! I DO!」還需要勇氣的事情呢?記得Sex & the City有一集Samanth獨自到餐廳用餐,面對隔壁桌吵鬧玩麵條弄滿臉青醬的小孩提出安靜的請求,服務生面有難色的回拒她,眼看四人成群的家庭贏了這空間的吵鬧權,而單身的Samanth被貼上了社會弱勢族群的標籤。更奇妙的,中國人也許對於單數就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好感,成語詞典裡輕而易舉的朝成雙的事物讚美恭賀,對於單數這件事吝嗇的好像擠不出字眼ㄧ樣的充數形容。像是某人家生了孩子,身旁的人肯定會問:「想不想要再一個弟弟或妹妹呀?什麼時候趕緊生第二胎呀好讓老大有個伴。」又像是遇到失戀或失婚的友人,不斷的告訴他(她)下一個會更好使他(她)全心衝刺朝另個陌生人心裡奔去,積極的幫忙介紹不確定合適與否的對象等等之類,也許因為這樣的「社會和周遭他人的期待」然後我們服從了這些眼光, 結果我們就天生的失去樂觀看待獨處這件事的能力。這絕不是我做為一個獨生女從小就得面對獨處不平衡的推托之詞,當然,小時候也曾覺得自己遭遇可憐不公平, 從小就要面對寂寞也不懂事過,反之,我現在覺得很幸運,也很感謝,更是幸福。原來 我一直有機會練習這件事這麼重要的小事情:「獨處」。
記得以前看過一段文章敘述的很好,書裡說到:「孤獨,是當你一個人的時候,可以感到驕傲。而寂寞,是當你獨自一人的時後,卻感到悲傷。」想想,市面上有多少排行榜TOP xx的書單不外乎是美妝瘦身兩性相處情情愛愛的,姑且不論非自然因素造成不客觀的排行榜名次,但似乎鮮少有書籍告訴我們如何架構與自己相處的能力,當然這不全然是作家的責任,畢竟我們共生的家庭,學校,職場,整個大社會都不曾積極的告訴我們應該去花心思認識自己,然後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。等到大了, 失戀了, 離婚了才非自願的去面對自己,試問在這樣慌亂悲傷的時刻怎麼有心力好好的傾聽自己, 幫助自己呢?相信很多人都是在這刻才發現獨自面對自己的時後,原來有點可怕,就連我自己也不例外。狗運的我,在某次失戀後好好的打從心底的自學了一課,現在我很感謝給我上這堂課機會的那個人。哪天如果我有了小孩,當他(她)有理解能力的時後,人生第一課題我必定會告訴他(她),怎麼正面的認識與瞭解「寂寞的自己」,並且,人生各個階段,有不同難易度的題目,但毋需害怕,就像寫練習本ㄧ樣的,熟了,懂了,就會了。
1995年,電影「Before Sunrise 愛在黎明破曉時」男主角Jess說道:「愛是兩個不知如何獨處的人,一起分享的逃避」。這是一個很弔詭的說詞,讓我回味很久,也檢視了現在的自己,處於二人的世界裡我真的不寂寞了嗎?
不知道,大家真的都如預期的這麼享受於成雙成對裡的自己嗎?還是我們只是更不知道怎麼與落單的自己共處罷了?!有時,會否我們過於排斥獨處,才之所以放大了獨處的不可愛呢?
圖/「Party for One, so easy and cozy and never lonely」